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推拿 >>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 >> 正文

课程思政

导师团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4-23

  导师团聚焦“立德树人”,秉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名师”、“名家”和“名医”的引领作用,提升青年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全程育人平台。利用各类育人资源、平台和载体,形成全程育人工作体系。

  一、工作目标

  1、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导师团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围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整合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营造教书育人氛围,增强教师、管理人员主动育人意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3、按照“跨界协同”理念,组建由名师、名家、名医领衔,由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管理人员、辅导员和社会人士组成的育人共同体(导师团),调动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平台。

  4、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院实际,建立健全导师团工作机制,丰富工作载体,开展学院品牌建设,并逐步形成一团一特色。

  二、工作机制

  导师团工作的主体是导师,因此要发挥导师的关键作用,发挥每一位导师的特长;在发挥各导师团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发挥学院4个导师团的合力,导师团之间资源共享;同时,导师团工作要结合学生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此,必须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1、5个工作平台。一是百会讲堂:分享导师团团长、知名专家、教授的成长故事;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二是导师访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访谈导师,并进行分享。三是结伴同行:通过结对等方式,解疑释惑,个性化开展工作。四是日常活动:与志愿者服务、新生季、毕业季、创新创业、党员发展和教育等主题活动相结合。五是工作坊:导师团队开展工作研讨,加强交流和工作实践研究。

  2、日常工作机制。由辅导员和助理导师负责团队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每个班级有1—2名导师团学生助理,协助开展导师团工作。

  3、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考核评价负面清单,设定工作底线。

  4、导师进出机制。在积极跨界协同、形成育人合力的同时,对不适合的导师及时予以调整。

  5、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发挥导师特长和导师团主观能动性,既保证工作要求,又各具特色。

  三、工作内容

  1、导师团队伍建设。2015年7月,学院按照 “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跨学院、跨学校、跨年龄”的“跨界”原则组建了4个导师团。导师团由2名院士、2名973首席科学家领衔,

  担任团长,团员由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和临床科室主任、学校和学院管理人员、辅导员等组成,共36人。根据“全员育人”的宗旨和实际工作需要,近2年来,学院不断完善队伍结构,健全工作机制。

  (1)请进来 本着审慎原则,邀请校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退休教师加盟导师团;在学院内,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增招导师。

  (2)退出去 研究制订导师遴选和退出管理办法,对不符合工作要求,以及不适合担任导师的,及时予以调整。

  (3)助理导师 本着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培育育人队伍的宗旨,借助导师团平台,在学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中遴选助理导师,每个导师团设2名助理导师。

  (4)德育渗透 鼓励导师团的专业课教师参加学校的“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

  (5)工作坊 通过导师团工作坊开展工作研讨,以及实际工作的锻炼,为辅导员和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

  (6)学生助理 本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的宗旨,以及导师团工作的有效衔接,每个班级有1-2名由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导师团学生助理,协助开展导师团工作。

  2、系列主题活动。根据不同专业、年级,在“导”字上下功夫。

  明堂导师团以“梦想起航”、“立志成才”和“快乐融入”为主题,设计了“推拿初体验”、“初识针灸”、“大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大学”和“科研导航”系列活动,帮助本科低年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增强专业认同。涌泉导师团的“我跟导师出门诊”、“我跟导师学讲课”系列活动加强了本科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和精神。承山导师团设计了“我与导师喜相逢”、“导师带我开眼界”、“导师团引领之学长制”系列活动,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引导朋辈教育的开展。经渠导师团的“导师零距离”、“科研道德与学术诚信”、“毕业生与导师面对面”为高年级七年制学生答疑解惑,在探索中实现职业理想与人生目标。

  同时,学院的“功夫学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百会讲堂和党建工作也时时活跃着导师们的身影。通过导师团这一平台,学生们得到了更多专家、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导师团工作不仅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业、创新创业、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等诸多方面,更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使命感、责任感,促进了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固化。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3、品牌建设的探索。学院特色、品牌建设是导师团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自学院导师团工作开展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一项工作。

  (1)导师访谈 2015年10月启动了导师访谈,访谈了第一批导师团全部36位导师,《导师访谈录(第一辑)》在校庆60周年前夕编辑成册,献礼校庆。《导师访谈录(第一辑)》不仅有对导师的

  访谈,还有学生札记,13多万字。导师们用自己的经历、思考、感悟,启发、引导、感染着学生,润物细无声。

  2016年9月,正值新生入学,学院把《导师访谈录(第一辑)》作为新生礼包送给了每一位新生,也送给了2014级七年制刚从交大回到校本部学习的“新生”。10月,在新生和“新生”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导师团”征文活动,全部新生和“新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感悟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开展导师访谈的价值所在。

  2017年1月,启动了第二期导师访谈活动,对新增的29位导师进行了访谈,《导师访谈录(第二辑)》将在6月编辑成册。《导师访谈录(第二辑)》还收录了对百会讲堂、学术年会相关专家的专访。

  导师访谈已成为一项系列活动,成为一个平台,已有170多名学生参与访谈工作。

  (2)师生结对 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中医信息与工程方向)专业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新专业的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既憧憬,又有些迷惑,如何融合师资力量,服务学生学业成长,是学院面对的挑战。学院依托导师团工作平台,发挥4个导师团的资源优势和合力,把分散在各导师团中的中医工程学教研室的导师组合起来,并邀请中医工程学教研室的其他专业教师加盟,与15级、16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全员结对,通过开展思想交流、学习讨论、学生需求了解和课程安排意见反馈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掌握学习方法、破解知识难点、调节学习心理、培养钻研精神。

  (3)朋辈共振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结对工作中,导师团挑选了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15级和16级的导师助理、学长,协助导师团工作,为新生导航。发挥导师团的平台作用,为在交大报到的针灸推拿(5+3一体化)新生准备了“遇见你”新生指南,新生指南由上一届学生编写,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这一工作已得到推广,2017年学院三个专业的新生都将收到上一届同学编写的,各具专业特点的“遇见你”系列新生指南。

  (4)一团一特色 明堂导师团在新生季以“梦想起航”、“立志成才”和“快乐融入”为主题设计的“推拿初体验”、“初识针灸”、“大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大学”和“科研导航”系列活动, 涌泉导师团的“我跟导师出门诊”和“我跟导师学讲课”,承山导师团的“我与导师喜相逢”,经渠导师团的“毕业生与导师面对面”已初步成型,并达到了“受欢迎、有实效、可持续”的目标和作用。

  4、评估考核。将导师团工作纳入学院工作计划,纳入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制订了《针灸推拿学院导师团导师遴选和退出管理办法(试行)》,正在研究制订《针灸推拿学院导师团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5、开展实践研究。对已开展的“导师访谈”系列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正在开展“导师访谈”课题的研究,今年形成研究报告。鼓励导师,尤其是中青年导师,参与导师团的工作研究。

  6、宣传推广。从导师团成立初期的征名到导师团活动的通讯报导和推文,从《导师访谈录》的成型到“我心目中的导师团”征文,

  学院通过学校和学院网页、学院学生会的“针小推”微信和易班等及时推送,营造氛围,扩大导师团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对近2年来导师团活动回顾的《导师风采录》也将在6月汇编成册。

  四、工作成效

  1、育人氛围更加浓厚。导师团的建立增进了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的了解,密切了与辅导员、学生的联系,更多的教师、管理人员自觉加入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共同设计主题活动,或分享经历和感悟、或学业释惑、或指导科创、或探讨职业发展,凡此种种,育人意识更强了,育人氛围更浓了。

  2、学生有了更多“获得感”。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团工作让学生有了更多收益。在对导师的访谈、征文中,在参加主题活动后撰写的通讯稿中,同学们写道:“在与徐老师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到了一种质朴和真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不单单局限于知识层面,还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个人经验、人文素养和道德等。”“采访时,李老师桌上还有半盒凉掉的饭菜,刚下完门诊的她可能刚刚才吃中饭,医生的辛苦大抵如此。……李老师说,人这一生不就为了追求点成就感嘛。如果放弃了休闲,得到了更多病人的肯定,这种成就感让人无比幸福!一位仁医的心性大抵如此吧!”“作为一名医学生,以前会把悬壶济世挂在嘴上,但是通过与顾院士的交流,觉得应该把救人放在心里。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需要并且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和陈老师的交谈改变了我对从事行政工作老师的看法。他们似乎离学生很远,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几十篇访谈记录,采访者所问的问题或许大同小异,得到的回答却截然不同,让人连读数篇而不觉乏味。每位导师都以自己的角度,结合自身经历或为我们指导方法,或为我们指引方向,又或为我们答疑解惑。我在读这本书时,渐渐扫去了初入大学的迷茫,激起了内心对于成为一位医者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为学生们指引着前方的道路,帮助学生克服前方的艰难险阻,带领学生去领略那一处处绝美的风景。学生想去看那绚丽的山岚,想去看那秀丽的溪谷。老师,带我去看,可好?”

  “在做‘小讲师’给学弟学妹们讲过课之后,我感想蛮多的。首先觉得,其实老师讲课并不像我们平时在教室里看到的那么轻松,因为备课的工作量很大,其实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着听课的学弟学妹们的时候,真的有些紧张,我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我觉得目前的我还不够优秀,怕自己讲不好。老师很辛苦,所以我们在平时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

  3、学生工作的资源和载体更加丰富。跨界的导师团,导师来源多样,有院士和973首席科学家,有医院院长和学院领导,有教师和医生,有学校和学院管理人员,也还有企业人员、校友和退休教师;导师的学科背景众多,有中医、中西医和西医的,有文科、理科和工科的,有来自本校和其他高校的,有学校附属医院和其他医院的。导师团的队伍结构为学生工作带来了过去二、三十年所未曾有过的新资源、新景象,学生工作的资源、载体得以更加丰满和多姿。

  4、辅导员和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在学院,导师团的日常工作由辅导员和青年教师负责组织实施。导师团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创新思维,学会整合资源,以服务学生为中心,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要因专业、年级而导,因人而导,因势利导,所有这一切,对辅导员和青年教师无疑是一种砺炼。正如有位青年教师所说:“在资深教授、名医大师的指导下,团队中的青年老师也能够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当师生关系更加紧密、融洽时,收益的就不仅仅只有学生,老师也能在师生互动中收获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五、育人特色

  1、导师访谈,收获满满。访谈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将其引入导师团工作,搭建了一个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更易于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导师访谈已成为一项系列活动,成为一个平台。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蓉为《导师访谈录(第一辑)》作序,她在《序言》中写到:翻阅访谈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导师们用自己的故事感染着、启发着学生;学生们通过采访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更坚定了求学的信心。同学在采访札记中说,“经过对老师的访谈,我们加深了对导师团的了解,也更加体会到了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在不停地思考新的教学方式。作为学生,我们唯有更好地投入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才是对学校和老师的回报……”。可以说,每一个访谈

  准备,每一个访谈经历都是一次育人的过程。……从访谈录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每一个访谈故事都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而且能够真正打动学生、影响学生。访谈中有导师亲授同学们学习方法,有勉励同学们的谆谆教导,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情。采访的同学感慨地说,“……勇往直前的动力与执着从何而来,在一个小时的交流中,我寻得了答案—是爱”。

  2、师生结对,精准育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全员结对,使育人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也更有实效、更精准。结对工作也使课内课外得到了衔接,加强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发挥了专业教师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形成良好学风等方面的作用。有学生写道:“唐老师是学习针灸出身,但非常热爱计算机编程。在数学建模比赛中,我按照他给的教程学习了SPSS的用法并成功解决了数学建模问题。这让我对专业学习更加有信心。”“高老师的一番话解答了我们内心对专业前景的疑惑,让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同时,学生也为导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

  在中国大学生医药数学建模竞赛准备阶段,导师为参赛团队集中开展培训,加强数学基础,掌握计算机软件,提高团队配合,鼓舞学生参赛信心。经过师生共同努力,2015级三个团队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胜奖。

  3、朋辈共振,自我教育。“学贵在自求自得”,朋辈的影响力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同学写道:“导师们毫无保留地把他们

  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长故事分享给了我们。他们十分耐心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学习才能把中医学好,把他们当年学习的小诀窍告诉我们。在他们谆谆的教诲中,我们知道了作为医学生,在我们未来的道路上会遇到哪些挫折与困难,又应该怎么去克服它。”“回想自己刚进入大学之时,接过学长们送来的《终于等到你》(14级学生制作的新生指南),让我们初来乍到的新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这份指南为我们答疑解惑——许多有关学业、生活和其他琐碎问题的解释,包括学长们对大学生活的思考,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学长们精心制作的《终于等到你》,才让我们进入大学之后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我们也认为感恩学长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制作新生指南这一传统传承下去,通过制作属于我们的新手手册,来更好地帮助学弟学妹。”“我们很感激学长学姐在过去的一年对我们的帮助和扶持,也相信我们能在下一年像我们的导师团中的导师们一样,引领着学弟学妹一起进步前行。”

  4、一团一特色,因材施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建的导师团,必须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开展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正在逐渐成型的一团一特色,按照“受欢迎、有实效、可持续”的目标要求,大浪淘沙。

  六、工作展望

  要加强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设计,加强导师团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教书、科研、管理、服务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跨

  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是其中的一个工作平台,需要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协同,尤其要与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将导师团工作细化到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以期实现导师团育人工作的体系化、精准化、规律化、日常化,而不是运动式的一阵风。

  2、加强品牌和特色建设。以“受欢迎、有实效、可持续”为指

  针,加强导师访谈、导师结对、朋辈共振和一团一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1)整合资源,形成以“实践育人,提高专业素养”为主线的

  学院专业培养的德育特色 目前学院的推拿志愿者服务队、MDA志愿者服务队和科学商店是学院开展实践育人、培养专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去年,学院开设了“功夫学堂”,今年又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学生晨练(练功);导师团目前也已有了一些固定栏目,如“我跟导师出门诊”等。今后将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形成学院特色。

  (2)重点加强“导师访谈“的实践与研究 访谈工作做到日常化与专题化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培养新人相结合,由辅导员设计推动,转化为学院学生会、团委的日常工作,每年一辑《导师访谈录》。以“导师访谈”为平台,形成访谈、征文、摄影等工作系列,持续性发挥育人作用。

  3、进一步调动导师的工作主动性。不可否认的是,导师对于导师团工作的认知和工作积极性存在着差异。有部分导师处于等待布置工作任务的状态,主动性不强。为此,应完善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

  教师分类发展、职称晋升、聘期考核和绩效考核等指标体系中,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退出管理办法、导师团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等,这不仅是对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的肯定,也有利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结 语:

  导师,是引领,是师长,是朋友。导师每一份真挚的关切,对于学生都是莫大的收获。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次的尝试与挑战,对于导师都是一种欣慰。导师团是一条纽带,让这份赤诚的师生情得以传承。

  “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扶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