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推拿 >>人才培养 >>学生成长 >> 正文

学生成长

蒋诗超 博士后学习心得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3-30

  我于2010年师从房敏教授开展推拿镇痛的基础实验研究,2013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2014年进入复旦大学开展跨一级学科(生物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期间与复旦研究团队通力合作,采用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证明推拿可以对CCD模型大鼠产生明显镇痛效应的基础上,借助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推拿对CCD模型大鼠DRG蛋白表达的影响,筛选相关差异蛋白,并选择其中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进行进一步验证,探讨推拿镇痛机制,从思路和方法上丰富推拿镇痛研究。经过近3年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绩:1、首次将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应用到推拿镇痛实验研究中,筛选出CCD模型造模及推拿对大鼠DRG神经元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生物过程以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开展推拿镇痛机制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2、率先证明推拿可以使CCD模型大鼠DRG神经元Piezo2蛋白表达上调,该蛋白可以在大中直径神经元和中直径神经元表达,为推拿镇痛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靶点,丰富了推拿镇痛实验研究的内容。博士后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2篇;发表专著2部;获得授权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荣誉。

  个人所取得的成绩与所在教学团队构建的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关。学科带头人房敏教授设计了“以分类化人才教育为动力,以手法技术和功法套路实用性为链,以不同地域推拿流派为轮,以外治内应机制研究为毂,多学科融合促发展”的推拿学成长发展体系。基于上述顶层设计,房教授要求团队成员每项科研项目都要从实用性、科学性、规范性三个方面开展,尤其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房教授将推拿疗法归结为是以力的发动、力的传递、力的效应三步骤为特征的疗法,通过发动、传递和生物学效应三个步骤来产生疗效。以此为线索,团队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意步骤选取切入点深入研究;同时教学团队搭建平台,与神经生物学、生物力学等不同领域学者合作,有力地推进了各项研究的进展,为团队成员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除了结合现代研究方法,不断深化推拿机理研究内涵以外,房教授要求团队成员更要将临床、科研、流派传承、学科发展规律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例如,团队领衔的973项目以特异性的推拿手法、眼针、脐疗和平衡针等为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为切口,联合全国多家单位,历经近20年基础研究,首次系统总结和凝练了中医特色疗法的核心理论和主治病种病机特征,诠释了中医特色疗法的共性作用途径及蕴含其中的现代生物学机制,从理、法、术等层次系统构建了传统中医特色疗法诊疗体系和研究平台,形成了特色疗法应用、评估、研究联盟。团队为传统中医特色疗法赋予新的生命,并将研究成果推广至30个省市自治区数千家中医院的推拿科针灸科,每年有逾百万人次的患者从中受益。而作为团队中年轻的一员,全程参与项目,对于后续更多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团队一直倡导将推拿理论、动手实践、临床思维、创新研究、人文素养融入到对于人才的培养之中。团队通过各种方式凸显推拿的中医文化,让年轻人了解、认识、热爱推拿。团队成员根据要求,积极完成各类科普工作,包括撰写科普文章,开展科普讲座,建立推拿科普馆等,让推拿的“粉丝群”不断扩大,为学科发展壮大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在房敏教授的带领下,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获得极大的成长,我本人更是这个培养体系的受益者。由房教授为核心的推拿团队搭建的教育培训体系,为所有参与者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自然可以将一个“新兵”从本科一直循序渐进的培养到博士后,成为相关领域的“将军”,同时不断在原有积累上丰富、提升自己的内涵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感谢这种全程贯通的推拿教育培养系统,感恩团队老师们的悉心栽培。正是有了开创性教育平台的帮助,有了正确方向的指引,加之个人的不懈努力,确保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成为推拿未来发展栋梁之才,为新时代继承、发展、创新推拿事业,奉献我们青年学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