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推拿 >>人才培养 >>学生成长 >> 正文

学生成长

毛玉琳 小儿推拿学习心得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3-30

  2016年中旬,我来到岳阳实习,下半年便进入了我们推拿科团队。时光荏苒,近两年的相处时光一晃而逝,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推拿科团队的学生成长体系更是为我照亮了成长的道路。推拿科团队顶层设计制定了“以分类化人才教育为动力,以手法技术和功法套路实用性为链,以不同地域推拿流派为轮,以外治内应机制研究为毂,多学科融合促发展”的推拿学成长发展体系。

  基于上述的顶层设定,在推拿科团队接受的近两年的教育,结合了临床、科研、流派传承、学科发展规律四方面。在临床方面,我跟诊陈志伟老师和沈一菁老师,让我能与患儿们零距离接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临床操作的实践,临床跟师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与孩子们的相处模式,令我对儿推的神奇叹为观止,领我跨入了海派儿科推拿的大门。在科研方面,张昊老师手把手带我踏入科研领域,让我从起初的懵懂无知,到毕业能够独立完成学术论文。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我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数个课题,对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都有涉及。在流派传承方面,我师从陈志伟老师,师承金老的海派儿科推拿。推拿科团队不定期将金老请来给我们亲授海派儿科推拿的渊源、发展和理论基础,对我们的操作手法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在学科发展规律方面,推拿科团队事实手机推拿学科动态,并整理成推拿简报供我们学习。

  推拿科团队倡导“五位一体”,即将推拿理论、动手实践、临床思维、创新研究、人文素养融为一体。除了推拿理论的学习、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的实践、科研思路的指导,推拿科团队还致力于让我们弘扬推拿中医文化。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推拿,了解推拿,爱上推拿,推拿科团队通过各种方式发扬推广推拿的中医文化,带领我们开展各类科普工作。在团队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科普推广工作。从公众号到杂志,再到保健丛书的编委,一次次指尖在键盘上的敲击,都是我对推拿中医文化的热爱。

  推拿科团队“以手法技术和功法套路实用性为链”,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老师们都不时强调手法技术的实用性。学术是科学,研究规律,而实用是技术,运用规律。科学的研究又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以不同地域推拿流派为轮”,推拿流派诸多,以小儿推拿为例,就有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等。流派众多,各有千秋,推拿科团队不定期组织各流派学者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发展。“以外治内应机制研究为毂”,在张昊老师和陈志伟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展开了对小儿推拿作用途径的思考,提出小儿推拿能够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而改善肺肠功能作用途径的设想。“多学科融合促发展”,推拿科团队不仅仅提倡我们对推拿本学科进行研究,更鼓励我们展开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学习期间,老师不仅指导我参与了小儿推拿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还与其他科室合作,共同开展了推拿配合中药敷贴的临床试验研究。

  对于推拿科团队,始终心存感激,感恩团队老师们的悉心栽培,让我两年的时光充实而又不乏乐趣,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感谢恩师陈志伟医师,在与陈老师近两年的相处过程中,我看到了她对于儿推由衷的热爱。爱孩子,就要学会与孩子沟通,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只要面对孩子,陈老师就有无尽的爱心和耐心,两年一来,面对孩子的哭闹,陈老师的脸上未曾透露过一丝不耐,陈老师的蔼然可亲加上她临床技术的成风尽垩,孩子们都乐意称她医生“陈妈妈”,有的孩子甚至但凡有点身体不适就嚷嚷着要来看“陈妈妈”。感谢张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引领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感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海派儿科讲师团的每一位成员,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小儿推拿,让更多的孩子与家长能够接触到小儿推拿这一绿色环保的治疗方式。

  毛玉琳 2018年3月24日

图片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