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nglish| 返回首页 | 员工入口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工作 >> 正文

科研工作

中医“治未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中医治未病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4-21
字号: + - 14

  双色球所有历史开奖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治未病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为张振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科带头人简介:张振贤,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三八红旗手标兵,致力于中医治未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理论、临床与科研工作,提出多学科融合、科学评价、预防保健、系统管理的治未病学科建设方向,倡导以人健康为本、早期筛查、早期干预、个体化诊疗的治未病特色医学模式,推动了治未病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她率先提出临床前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易患体质、心理危险因子筛查、情绪特征与脑功能评价等早期辨识方案,运用五行音乐联合理虚解郁方、穴位敷贴联合睡眠养生操等早期干预方案,建立专病临床资料库的疾病管理模式,有效延缓并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973分项目1项,获部市级科技奖4项,发表论文40余篇,SCI 3篇,获专利2项。主编国家十二五教材4部。

 

image001.jpg

                                                             张振贤教授


    中医治未病学科融合中医学、现代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实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防传、防微杜渐、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等阶梯目标,研究早期防治的各类方法和机理,形成特色鲜明的治未病管理模式,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学科在名老专家、学术顾问带领下,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建设队伍,目前已形成临床前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的中医药防治、面向社区防骨骼衰老的传统功法防治、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和健康管理方法研究为三大研究方向,率先成为全国KY3H健康管理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建设试点单位,获得国家中管局和上海市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

    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重点方向是:临床前状态的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的中医综合防治。形成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早期辨识、早期干预、建立专病资料库的中医综合防治方案。早期辨识形成对易患体质辨识、主要证型、社会心理危险因子分层、情绪特征与脑功能评价等系列方案与研究;早期干预是整合五行音乐联合理虚解郁方解除心身疲劳、穴位敷贴联合睡眠养身操进行睡眠养生,结合基本推拿、针灸手段缓解经络、形成中药与非药物治疗方法解除慢性疲劳患不同阶段的痛苦,恢复其社会职能;建立专病临床资料库,创建慢性疲劳、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具有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技术专病相关资料。

    本方向已获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973分课题1项,上海中医药大学高原学科建设项目1项,三年行动计划2项,上海市教委、卫生局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总额达1800万元。学科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研究相关论文30篇,其中SCI 3篇。学科注重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所在团队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承担上海市教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等各类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教材编写项目20余项。编撰著作30余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8部,主编5部,副主编4部,在编3部。

     方向二:面向社区的防肌肉骨骼衰老的传统功法防治。本学科建设从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角度对骨松及骨骼肌减少进行综合预防、诊疗及康复。编创五行健骨操,编写并出版《五行健骨操》,从上海辐射全国,在全国多个医院与社区推广应用,于上海18个点各设立五行健骨操推广基地,在多家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场所开展五行健骨操推广活动,已指导9192人次。并开展骨质疏松与预防健康宣教,获益总人数超过1000人次。


image013.png


    学科不断获得国家973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学术研究各个方向中努力阐明中医治未病学具体科学内涵,探索中医治未病学在上述三方向领域里早期干预与评估、重视非药物手段临床疗评价、面向社区的适宜技术推广等等优势,努力建立科学的临床前健康管理模式。

     建设至今,本学科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总额达1800万元,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 3篇。学科拥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相关学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拥有高级职称、硕博导近20名,在学术交流、文献研究、教材建设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近5年获得各级教学课题20余项,主编教材30余部。培养硕博士60余名,承担研修进修生500余名。连续4年主办治未病相关全国继续教育班